早在 1993年高中英语大纲(初审稿)中文化意识就已被提出,该大纲的教学目的规定“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并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的第五条专门阐明了“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
英语教学的重点,从语言知识的传授到语言能力的培养转向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是一种飞跃。文化教学是新世纪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
Good enough(1964)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文化既是外语学习的目的,又是外语学习的手段。教师对外语的讲解和学生对外语的理解,一旦提升到文化的高度,就会富有情趣,激活学生思维,从宏观上悟透语言的本质。外语教学应注意文化交叉问题,在语言中教文化,在文化中教语言,使二者相互促进。
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教学设备、教师业务能力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重视语法教学,文化教学一直受到忽视,造成教学对象对英语总是格格不入,难以接近,英语思维习惯形成进度缓慢,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能永久保持,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何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最大限度减轻英汉文化交叉带来的学习英语语言的障碍呢?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而长久的兴趣呢?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尝试了几种文化教学方法,发现由于文化教学内容涉及到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名人轶事、世界奇观、影视文化等,往往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激情。下面就介绍几种文化教学方法的实践及体会。
一、教学文化背景知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学者把文化分为两类: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前者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哲学、科技成就等,后者指风俗、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包括以上两类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文化背景内容,更要时刻让学生日夕涵泳于西方风俗方面的交际文化背景之中。为此,笔者实践了以下两种方法。
1.挖掘新教材,课堂传授文化背景
中学英语新教材图文并茂,题材广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涉及多方面的中西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内容。
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新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并适时、适量地加以补充和拓宽,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英美人姓名组成的文化知识之前,笔者已给学生取了各自与中国姓名谐音或同义或他们自己喜欢的英语名。此举极受学生欢迎,他们觉得新鲜有意思,为了让老师点到他们的英语名,无不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课内外互相喊英语名蔚然成风。在学生已了解 given names(给予名)的基础上,笔者给学生布置收集英美国家名人full names(全名)的课外作业。没想到除了Thomas Edison(托马斯.爱迪生)、Mark Twain(马克.吐温)等年代久远的人名外,Bill Clinton(比尔.克林顿)、Bill Gates(比尔.盖茨)、Michael Gordon(迈克尔.乔丹)等时代风云人物名也被入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我乘热打铁,开始课文English names的学习,效果很好。
除了知识文化背景的挖掘,传授与补充,笔者更注重西方交际文化背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如:问候、邀请、称赞、致谢、道歉等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同时也要学习委婉语、禁忌语和体态语等。每介绍一个交际用语,我都有意识地渗透语言学习与交际文化的和谐统一。
如,在英语交际中,礼貌用语的使用频率要比汉语明显的大。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使用 Please! Thank you! I'm sorry!给学生以文明礼貌的感染。组织学生活动时,频繁使用委婉语:Would you please answer my questions?(你能回答我的问题吗?)
Could you act the dialogue out in front of the class?(你能在同学们面前表演这个对话吗?)学生无论表现如何,我都会对他们的配合予以真诚的谢意:Thanks! Thank you very much!有时模仿英美人耸肩的姿态,表示极度赞赏:Oh, dear! What a good job! Well done!学生对这一切觉得新奇有趣,又得到激励,天长地久,必然受到熏陶,西方文明礼仪的潜移默化使他们逐步理解并接受英语语言功能意识,从而得体地使用语言,达到英语交际的目的。
2、指导课外实践,拓宽获取背景知识的渠道
无论知识文化,还是交际文化的获得都可以通过指导课外阅读,鼓励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来实现。笔者给学生介绍的课外读物有《中学生英语》、《中学生英语园地》、《新概念英语》等。笔者要求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希望英语》节目,把获得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写成小作文或值日报告在全班交流。我们经常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购买除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外的英语教科书和其它英语 VCD、英语DVD、计算机英语学习软件等自学,并让他们交流学习心得,带动其它学生学英语的热情。通过广泛持久的课外学习指导实践,开阔了学生视野,调动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志力。
二、比较英汉语言文化内涵,增强学习的逻辑性和趣味性。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道德标准等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别,这就是社会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不但反映到语言的本身上,而且还直接反映到语言的运用上。英语教学可以从研究和处理英汉两种语言的关系入手,对英汉语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异同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和提示,激活学生思维,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笔者在词汇与书面表达的教学中作了尝试。
1、比较词汇的文化异同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典章制度、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无不在词汇中得以体现。词汇是一种文化符号,由于人类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经历和爱好有其相似性。因而英语中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与汉语及其接近,如 fish(鱼、渔)、head(头、头儿)、foot(人脚,山脚)等;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不同宗教,环境、风俗及价值观等诸多因素影响,又有其不对等的词。特殊文化背景的词汇,如India(印度人,印第安人),china(陶瓷),China(中国)等;一般文化背景的词汇,如letter(字母,信),paper(纸,论文),see(看见,明白)等。因此,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对同一词语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在词汇教学中,笔者总是对词汇的内涵予以点拨,挑起学生与之相应的情感反应,消除英汉语言的隔阂,增加语趣。
例如,在教学有关颜色的单词时,笔者挖掘颜色在东西文化中的特别意义。“ Black”在东方文化中总是伴随着肃穆、恐惧和死亡,而英语中“black tea”意为“红茶”,“black coffee”成了“不加牛奶的咖啡”,“in the black”为“赢利”之意;“blue”在汉语里代表和平、安详,而在英语里常表示抑郁、沮丧,如:“He looks blue”意为他面容沮丧,面有忧色,“having the blues”为处于忧郁不乐当中;“white”在中国与丧事,不吉利相联系,西方则认为“white”象征幸运、清白,如:“a white day”为“吉日”,“a white lie”“为无恶意的谎言”。
单词“ dog”的文化内涵尤其让学生感兴趣。在汉语里,“dog”是“狗腿子”、“走狗”、“奴颜婢膝”,而英语“lucky dog”却是“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为“爱屋之乌”之意。这样,在词汇教学中渗透词汇的文化内涵揭示,尽量把枯燥的词汇输入变为有趣的词汇学习。
2、比较书面表达中的文化异同
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语言也是一种文化标志,它揭示了思维模式,从这个意义上看,思维模式的不同其实质反应了文化背景的不同。学生的书面表达中出现的种种汉语化的句子,最难和最常被卡住的地方,大多数是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差异及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差异的必然结果。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模式接近或等同于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教学中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联想习惯,通过联想性的构思能力的培养,形成以英语为外壳的思维定势。为此,笔者尝试着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把英汉的差异点作为教学的重点解决,提高了教学效果。
如 JESBⅢ Workbook中有一个借书者误以为《战争风云》书名英译为“Clouds of War”(实则“Winds of War”)引起借书误会的对话。在疏通了这个对话的大意后,我启发学生注意书名英汉表达异同,学生马上提出英语更简洁,只有一个winds完事,有人认为汉语更生动,有Winds(风)又有Clouds(云),更能体现战争。英汉语言各自美感,学生初步领悟,两种语言异同有所领会,妙趣横生,他们很自然地获得对话情景的联想,纷纷上台表演此对话,借书用语在轻松中习得。
我曾经教给学生一首英汉对照童话诗“ The Owl and the Pussy Cat”(《猫头鹰和小猫咪》),其中有这样一节:
What a lovely Pussy you are!/You are!/ You are!
你是只多么美丽的猫咪! /多么美丽!/多么美丽!
有一次,我在一位学生满分的默写作业后面仿此诗节,写下鼓励性的批语:
What a clever boy you are!/You are!/ You are!
这位男孩子马上认真的在旁注上汉语译文:
你是位多么聪明的男孩! /多么聪明!/多么聪明!
正如现代儿童文学的开拓者冰心所言,他们这个年纪:“正是情感最丰富,思想最活泼,好奇心最强,模仿力和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在英语教学中,适当适量揭示和比较英汉语言社会意义的异同,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情感,学生从深层次理解掌握语言,学习英语的兴趣必然浓厚而长久。
三、创设英语文化氛围,诱发想象,培养学生激情。
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异国他乡的文化气氛,减少东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对英语的隔阂。如采用电教化媒体创设逼真的英语环境,让学生的视听觉多种感官参与感知语言,产生联想,进而理解并掌握语言,又加强记忆,保持学习英语的热情。
笔者在教学 JESBⅢ“Merry Christmas”的五个课时里,每一节课前必用录音机播放欧美广为流传的圣诞歌曲“White Christmas”(白色圣诞),歌词则呈现在幻灯片上,讲桌上摆放着多样圣诞老人及圣诞树的工艺品和各种圣诞贺卡,让学生沉浸于圣诞节日气氛当中,自然轻松地学习圣诞风俗及相关的语言知识点。课时结束后,学生不但课本知识掌握很好,“White Christmas”全曲也会唱了,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英语的热情。
学习 some, any, no组合的不定代词时,笔者把电影《狮子王》中小辛巴在空谷中求助的回音“Is there anybody?”及电影《泰坦尼克号》结尾在大海中寻找生还人的喊声“Is there anybody alive?(有活的吗?)”等原声录音在课堂播放,学生获得极其深刻的听觉印象,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很自主很地道的习得不定代词的用法,记忆也很长久。
四、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英语日常教学中尝试文化教学的初步实践和粗浅体会。总之,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取得英汉文化的认同,消除对外语格格不入的情绪,从文化的高度把握英语,采取行之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可以解决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功能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习英语的持久热情,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质,达到英语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