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raybet安全么 >>名师工作室>>马美南工作室>>计划>>文章内容
《基于结构教学的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研究》课题组活动(十四)
发布时间:2017-11-0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活动主题:室校邀约联动,共话《教学有道》

活动时间:201731日(周三)下午1:30-4:30

互动地点:紫云小学小报告厅

活动形式:读者与作者面对面

参与对象:王冬娟、孙  敏、马美南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二实小集团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记录:徐佳老师负责全程记录并整理

通讯报道:徐杏蕊撰稿,王雪薇负责摄影

活动流程:

1.读者分享:我读懂了什么?——孙敏工作室全体成员(50分钟以内,ppt交流)

2.质疑互动:读书中的问题与困惑——马美南工作室成员(30分钟以内,ppt呈现)

3.作者导读:怎样读《教学有道》——王冬娟工作室第三届成员张丹(20-30分钟)

4.专家引领:王校长专题报告(1小时左右)

活动要求:

请各成员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实践,用300字左右陈述自己在读《教学有道》一书中的一个或两个真问题、真困惑。并于本周五下班之前发给我汇总。

附:马美南工作室成员问题与困惑一览表

 

责任人

问题与困惑陈述

徐燕

《教学有道》这本书很早就很荣幸的从马美南名师工作室获赠,一直以来都是需要的时候才拿出来翻翻,近日工作室组织我们研读此书并谈谈自己的困惑,虽是带着任务,但是当自己沉下心来仔细品读这本书时,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真的有了这样的困惑:

伴随着结构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伴随着高理性,那么学生学习的情感、趣味性又该如何顾及呢?

结构教学优化了教师的思维方式,他要求教师站在结构的高度,对教材进行结构化的研读,即透过教材知识点的布局寻找知识间的内在的,纵横交错的本质联系和展开逻辑,发现内容编排的思想内核以及蕴含的育人价值,在对教学进行结构化的设计,对教学资源进行结构化的加工。从我自身的角度来反思,确实这样的优势是老师对教材知识横向和纵向都清晰了,也能带着学生从小培养结构意识,引导学生如何展开学习与自我学习。

每一次课前的常规积累,教结构、用结构都是清晰自然的,可伴随着丢失的必然是趣味的引入、引人入胜的情景。正因为一节课的思维含量极高,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的情感就会忽略,那么如何在进行结构教学实现教为了不教的同时也能顾及学生情感的发展,学习趣味性的体现,既做到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喜欢上这样的数学课是我还疑惑的。

杨玉兰

研读了整本书,对结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但仅仅是认识,特别是结构教学的实施策略还一知半解,有待继续学习。

思考:为什么结构教学比传统数学课堂更利于学生心智的优化?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拿来教,乃直教,拿来做学,方是实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以具体的数学知识传递为主要目标,师生交往只聚焦于陈述性德内容,而忽视了整体的学习过程本身所体现的育人价值。结构化教学把单一封闭的过程转向多维、开放的过程,使学生意识都数学理解的真正过程。

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方法并没有进行突破性的大变动,还是以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学生思维相对封闭,无法形成高质量的分析问题的思维路径,缺乏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学习数学知识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记忆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健康成长的。结构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主体积极地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真正触及学习的本质,帮助学生在结构建模中形成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发展智能。

以上是我读了第二章第一节第二段“传统数学课堂对学生心智优化的阻碍分析”的一些思考,这也是我后续尝试结构教学的动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学习,不进则退。

王雪薇

分数的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数域的一次重要扩展,从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到三下《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把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再到五上《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整个分数的学习间隔了一段时间,内容也由浅入深。

三年级的两次分数的认识具有极其明显的结构特征,一方面2节课间纵向联系,三下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三上认识一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一的进一步研究与拓展,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具有类似的结构特点:从认识一个物体(一个整体)的 →创造一个物体(一个整体)的 →创造一个物体(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整体教学框架板块清晰,结构相似;另一方面三年级的2节认识分数课在每一节课内也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化思路:从认识 (教结构)→创造 (用结构)→创造几分之一(化结构),结构化特征明显。

然而近期在试教三下《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时却发现,学生已经对于三上学习的分数概念模糊更遑论适当利用三上分数的结构化学习来思考探究三下的分数的结构化学习,课内对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再次探究似乎又和三上学习分数时一样几乎完全重走了一遍结构化教学的过程,那么我们在探究像这样认识循环相对较长、知识结构相对抽象的课型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结构的内化与理解,适当运用旧知结构化学习的经验来延长相关认识循环中结构化思考的生命线?

徐杏蕊

问题:从未经历过结构化教学的五年级孩子,教师该如何进行结构教学?

最初听新基础的课,感觉虽然课堂容量很大,但学生依然掌握地很好。可是把这样的课堂移植到我们自己的班级,不管是对于孩子,还是教师自己,都有很大的问题。首先是教师自己对于数学内容的结构化整合能力不够,之前工作室也提供过一套结构教学的书,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实践中还是会有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像我们的学校,没有老师进行这样的教学改革,孤军奋战,困惑难解。再来,对于孩子而言,前面的几年,都是经历的传统教学,想让孩子在课堂上学会小组合作,学会自己去探索,孩子的积极性不高,课堂过程难以推进,一节课,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不牢固。

王晓娴

在结构教学中,一节课里可以只采用“教结构”,也可以只采用“用结构”,也可以结合使用。在“三放三收”的设计中,“大问题”的引领非常重要。如何设计出有效的“大问题”?有什么策略吗?

 

1.在尝试结构教学的过程中有这样的困惑:低年级课堂采用结构教学时显得过于理智,严谨的语言表述有时学生难以理解,课堂失去了原有的趣味性。如何将思维的过程和情感、兴趣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课堂成为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浪漫的课堂?

2. 在尝试结构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每次教完结构让学生尝试自己用结构时,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即只有这部分学生是真正理解了结构,对于更多的未能理解结构的学生而言,接下来的自主探索过程常常是无效的,相应的学习也十分困难。如何能让大多数孩子真正理解结构,再内化为自身的结构,让结构教学惠及到更多的孩子?

3.“结构教学”中知识的展开结构和教学的过程结构属于较为外显的结构,学生还比较容易理解,可一涉及到学习的方法结构,就成为了大多数学生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真正学会方法内化结构,从而能自主学习同类内容?

 

第三章第一节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中讲到教师们在教学内容的分析处理中存在的问题:重散点化呈现,轻结构化关联。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认识,过分依赖教材的单元和课时划分,教学中往往只会顾及一个个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的学习仅仅是对一个个知识的散点式的记忆和把握。基于以上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知识进行结构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我们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1.由于教师解读教材能力不强,对教材理解把握不准,对教材深度挖掘不够,从而导致教材加工、重组后偏离教学目标。

    2.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把握不够,忽视学生基础,以至于知识处理加工过多或过少,说个不知道是否恰当的比喻,教学内容就像各种食材,我们老师通过整合把他们加工成美味佳肴,如果加工过多,就会导致有的学生“吃不下”,而加工过少又会导致学生“喂不饱”!

     以上两点就是我的困惑!优雅                                                                                                                                                                                                                                                                                                                                                                                                                                                                                                                                                                                                                                                                                                                                                                                                                                                                                                                                                                                                                                                                                                                                                                                                                                                                                                                                                                                                                                                                                                                                                                                                                                                                                                                                                                                                                                                                                                                                                                                                                                                                                                                                                                                                                                                                                                                                                                                                                                              

 

我看了这本书,感觉书上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很有道理,要学习的地方真的很多很多。尤其那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以及对案例的深度剖析。看完后才知道数学课要这么上啊,要上好,要上透一堂课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我们学校大都是老教师,多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这样的新型的教学模式,由于生源等一些原因,说实话他们内心其实是排斥的,而我一个人想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总觉得力不从心。有想法有问题也几乎找不到人探讨,而这里的孩子也从低年级就接受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我在高年级还能转变吗?我总觉得这样的结构教学就需要一个团队的老师共同努力,相互衔接,我就觉得我是孤军奋战,没有氛围,最后就被大环境同化了。

张春玲

几年前就听说过结构教学,也听过马老师上的有关结构教学的课。在看完《教学有道》这本书之后,对数学结构教学有了更浓的兴趣,觉得小学数学可以通过结构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想在自己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将结构教学应用其中。但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我这样一个菜鸟级的老师,不知道在怎样一步一步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开展结构教学?结构教学是否需要从一年级就要开始教学?作为老师,要想教好结构教学,是不是从一年级开始教一个大循环,才能对整个小学知识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才能更好的进行结构教学?

徐文静

读完《教学有道》这本书之后,感触颇深,也深刻认识到结构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在提升课堂内涵方面的巨大作用。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将结构体现到教学中

读本书之时,每读完一个内容都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想要运用之时,却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地发现结构并且将之设计到教学中,比如一上的一图两式,在学习时我就试图总结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学习一图四式时我却发现孩子们还是不太能自主去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我想问题也许出在我的设计上。

二、如何寻找介入的点

    课堂中我常常会碰到面对学生的回答手足无措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有的偏离上课内容,有的解释不清晰,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多少有些了解怎样应对这一情况,但是怎样寻找适切的点依然不是能很好地把握。

施明丽

作为一名非科班出生的数学教师,老实说,我自己本身就缺乏对数学核心知识及其作用的认识,再加上班级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就经常会更多的关注细枝末节的知识点教学。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教学设计,只能是通过观摩研究课或者看书理论学习的时候习得,也是就某一个环节迁移了一部分课。很多时候知道要为什么要结构化,也努力去学习和实践结构化教学”“结构化推进,然而对于中小学数学这一块内容本身就缺乏整体结构,能不能就这方面进行一次单独的培训?

 

附:孙敏工作室成员分工安排表

 

责任人

第一章

“教”,为了“不教”

——结构教学的核心追求

第一节  何为结构教学

强筱雪

第二节  为何结构教学

王珍

第三节  结构教学的“教”与“不教”

谢双红

第二章

学,而得其法

——结构教学的育人价值

第一节  结构教学与学生心智模式的优化

朱红亚

第二节  结构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殷巧娟

第三节  结构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周月霞

第三章

有,却不固守

——结构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

童晓霞

第二节核心知识的结构化推进

徐海燕

第三节  动态资源的结构化收放

季焕庆

第四节  多元练习的结构化重组

耿云

第五节  课堂板书的结构化生成

黄亚芬

 

备注:1. 提前10分钟到达,注意交通安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