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着力提升孩子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使他们都能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不但是学校的工作,同样也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因此,我们一家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就一直注重对女儿待人接物的教育,从点滴做起。
博学之:知道标准
“博学”,首先要知道在待人接物中,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要注意的,哪些是要禁止的。“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
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上课:礼拜天上午,我和女儿通过IPAD玩微信,共同阅读各类知识,猜成语,赏风景,里面当然也会包括一些待人接物的常识。在泡脚时,女儿会看看报纸、翻翻杂志,这时妈妈会针对上面的文章进行点评,让孩子知道礼仪常识。甚至在社区广场上,我们也会一起学习公告栏上的图解礼仪……
审问之:追问到底
“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这样才会把标准记得牢。
记得有次和女儿玩一个小游戏:作为一个客人和主人,应该做到哪几点才算合格,我们已经想尽办法,感觉还是不够完善,于是一起上网查询,寻找最佳答案。女儿对“旧客去时新客应起立相送”表示不解:“我是新客人,旧客人我不认识啊,为何要相送?”我当即表扬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后才说明:作为新客人送旧客人,是一种礼节的象征,显示对主人和客人的尊重。这个社会需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只有这样朋友才会越来越多。
慎思之:入脑入心
“慎思”是培养训练的第三阶段。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记得女儿在上幼儿园时,有天放学回家特别高兴,说学到了一个讲礼貌常识,就是递刀具给别人时一定要记得递刀柄那一端。我立即追问了:这是为什么呢?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回忆一下自己平常怎么做的?让女儿自己去思考,把好习惯入脑入心。
明辨之:分清是非
“明辨”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辨越明,不辨,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每个礼拜六晚上的《星光大道》,是全家爱看的节目,在欣赏选手精彩演出时,我会加入点评,也会和女儿一探讨,淘汰选手有哪些做得不好。并特别注意让她用礼仪的标准去判断与辨别。在家的时候,我也经常会和她一起谈论她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然后一起分析与探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笃行之:坚持不懈
“笃行”是最后阶段,也是实践阶段。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学会沟通。我通过一个问题和一个游戏训练女儿的沟通技巧。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我告诉她,这是告诉每个人,多听少说,学会倾听。一个游戏:她说,但是我不作任何反应,结果没说几句,她就没法再往下说。通过游戏告诉她,积极的言语、肢体、神态响应是顺利沟通进行的要素。
注重实践。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我对女儿的要求,家里人只要看到她姿势不对,会立马纠正。在各种聚会时,也经常会带着她参与,让她体验待人接物的礼仪。
细节决定成败,通过点点滴滴的礼仪教育与实践,把女儿打造成一个知书达礼、积极向上的小淑女是我们一家共同的心愿,让她努力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宝贝,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