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认为最基本的是家长的定位,孩子面前,我们不是“居高临下”“威严恐吓”,而是“促膝谈心”,因势利导。我们不必要求孩子“出成绩”,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伙伴与导师。
一、教育是理解和尊重
我女儿十分乖巧听话,而且做什么事都爱与我们商量。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作为家长从没有把她当小孩子看待,有什么事也是和她商量着办。比如说现在普遍孩子都会报的兴趣班。记得大班升一年级的那个暑假,我们就问她:“一一,你要不要上兴趣班?”她问我们:“什么是兴趣班?”我们告诉她就是许多小朋友在一起边玩边学习一些东西。然后她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舞蹈和认为世界上能发出最好听的声音的古筝。兴趣班,我们并不期望她学到怎样的程度,或者说,不指望她能成为舞蹈家、演奏家,我们只是希望给她一些空间,为她的生命添加一些色彩、增加一些涵养。所以,班里很多小朋友考级的时候,我们就征求她的意见……最后她也没去参加什么考级,但她的兴趣一点都没减少。舞蹈跳得不错,古筝弹得也很好。
二、教育是需求的唤醒
在我们家,教育就是谈话,就是引导,就是唤醒孩子内心的一种需求。比如我女儿的阅读习惯,就来自于我们常常陪着孩子一起读书的习惯。
这里,我要提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大部分家长都看过。首先,我认为这个题目是不对的,妈妈和老师,职责根本两码事,没有可比性。但是,有些东西讲得还是很在理的。比如,“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凡从小有大量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的速度,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先天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就会越显得力不从心。一句话,爱阅读的民族有前途,爱阅读的孩子有灵气。
我女儿很爱读书,为什么爱读?小时候她爸爸就一直坚持每晚给她讲故事,久而久之,她就像上了瘾一样,晚上不听故事就睡不着觉。讲故事,也不完全是照本宣科地讲。讲着讲着,她爸爸便会停下来,问:“你说匹诺曹会不会听坏人的话”“拇指姑娘流浪了,一路上会遇到些谁”类似这样的问题,让陆星伊自己去想象,去表述。不管跟书上是否一样,我们总会适当地表扬她、鼓励她“你的想法很独特”“比书上都讲得好”之类。学会了拼音,认识了字,她渴望阅读的欲望得到了满足,所以只要有时间就会捧着书看。而且,我们一直信奉,爱看什么书,是她的事,但是,在她身边放什么书,是我们的事,这就是一种引导。
三、教育是友好的互动
家,不但是孩子生活的地方,更是孩子成长的地方。家校合作,我很反对这个说法。因为我也是老师,我经常碰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漠不关心,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一年级时,孩子有时回家会告诉我们,××同学追她了,欺负她了,让她摔疼了。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问原因,问当时的情况,会问她你除了逃避,还有什么方法。慢慢地,她会说,可以直面那个孩子,义正词严地批评他,实在不行,就要去告诉老师,请老师帮助解决。
老师也是人,老师也有疏忽的时候,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真心爱老师,老师也会全心全意地去呵护你的孩子。在以后,孩子长大,毕业,她也会有自己的世界和天空,她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她也会真诚对待每一个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她也会像今天一样,先好好思考,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如果自己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是她的成长。
总之,我的理解,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期待,就是唤醒,就是引导,就是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合作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