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raybet安全么 >>名师工作室>>陆芳名师工作室>>过程>>文章内容
二实小推荐文章:《葡萄沟》教学的“前世今生”:学科教学的重大转向
发布时间:2019-10-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孙秀青

  近日,特级教师窦桂梅上了一堂语文课《葡萄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教师这么评价:窦桂梅的语文课变了,她的课就是一种方向引领。窦桂梅给笔者发的信息是:“《葡萄沟》是统编教材里的,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在教材里,我已教了二十多年了。”然后她好似对自己提了这样的问题:“二十多年前的课,是以谁为中心?二十多年后,又是以谁为中心?”她好似又是对自己解释说:“围绕这篇课文的‘前世今生’,都会有意义”。

  于是,笔者仔细研读、分析了窦桂梅《葡萄沟》的课堂实录,并和她本人有过交流。研读、分析后,笔者的基本判断是:“有意义”之“意义”,在于这一教学具有风向标的价值。这和教师的感受是一样的:是一种方向性的引领。窦桂梅的《葡萄沟》教学变在哪儿呢?为什么要这么变呢?笔者作了一些归纳。

       变化之一: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表述的变化。变化的特点是教学目标鲜明而集中,朴实而有深意。目标共三条。第一条,主要是识记18个生字、读好3个多音字、会写10个字。这一目标实实在在,毫不含糊,但又体现了新特点:运用识字工具。第二条,理解几个词语的意思,切切实实,并且体现了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借助于插图。第三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同样是扎实、真切,并且要求明确,要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和表达。显然,这些教学目标是语文的,指向了语文的特质和任务,而且简要、求实,既不琐碎又不宽泛。其中,又不乏运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

       变化之二:教学过程的变化,即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并贯穿全过程。整个过程有三大环节:预学与检查,预学重点是“我知道了什么”;共学,重点是“我感受到了什么”,其中包括写字;研学,重点是“我想到了什么”。这样,学生一直处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状态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直在组织和引导,有点拨,有指正,有提醒,有激发,还有看似普通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深度学习。不能说我们过去的教学不注重学生的学习,但可以肯定地说,在现在的窦桂梅的课堂里,以学习为核心,如此坚定、如此凸显、如此系统,而且充分体现了学习的新理念,即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集体共同的努力。

       变化之三:识字、写字、标点符号的认识与使用,以及朗读课文,教学细致、深入,一个个要求得以落实,还充分运用工具来撬动。比如,用手势工具读准长句子;用小手指做出顿号的样子,快速顿一下;借助于识字通关卡工具和有关葡萄的游戏,自己检查生字。教与学一丝不苟,一点一滴都能落实。其间不断用顺口溜提醒学生识字写字读书的姿势:“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从儿童学习特点出发,生动活泼。学生在写字读书,也在学方法,更在炼身体、养品格。

       变化之四:联系上下文以及知识情报站等方法理解词语。比如,教“五光十色”,按感受颜色、感受光泽两个层次,准确领会“光”和“色”的丰富性、关联性。接着继续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让学生领会“热情好客”词语的意思。她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学生:“当你读到关键词语的时候,要在具体的句子中理解。这还不够,还要像刚才这样,联系上一句,联系下一句,一句一句的,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叫联系上下文。”其实,这是种思维训练的方式,尤其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联中学习,在文本所蕴含的情境中感受和领会。这一传统方法的运用,有了新的理念内涵和特点。

       变化之五:把课文主题思想即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文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之中。“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不仅好在葡萄的五光十色,里面蕴含新疆人的勤劳智慧和热情好客。”窦桂梅说,“美丽的祖国要游览的地方太多太多啦,那不仅是我们的家乡,也是我们的祖国。因为那个地方,才是我们停止流浪的地方。”家国情怀的种子,随着“好地方”的朗读和理解,悄然地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里。变化的细微之处还有不少。需要追问的是,这些变化说明什么?这些变化中蕴含什么样的价值启示?有人说,这是窦桂梅教学风格的变化。这当然没错。但是,同样需要追问的是,风格改变背后的“推手”是谁?毋庸置疑,思想是风格的血液,而风格则是思想的雕塑。风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发展性,风格也具有多样性,不言而喻,风格变化的背后是思想、理念的改变。

       从《葡萄沟》教学的“前世”与“今生”中,我们领悟到,教学应当回归。其一,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要回到学生的学习上去,就是其中一个基本的重要问题。以学为核心一定要落实在教学的全过程,以教为核心的教学必须“翻篇”、终结,课堂教学必须有实质性变化。其二,回到学科特质上去。教学一定要从学科的独特性质和任务出发,培育、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的综合走向要求应该打开学科边界,但不能消弭学科的特性。这样,不同学科,从各自特质出发,从不同角度形成合力,向着共同方向前行,完成共同任务。其三,回到教学的朴实、踏实、切实的品格上去。教学是慢活、细活,既要大开大合,又要细致入微,在扎实中落实,这样,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其四,回归不是回到原来的状态,而是回归规律,并在回归中有新的想象、发现,亦即有新的创造,因而一定会有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技术的介入。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以上几个“回归”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在回归中,窦桂梅心中始终有个指南针,也有个准绳,总是牵引着她,规约着她,指引着她,她也时时刻刻坚定地按着指南针向前走,不断地用准绳即时衡量教学过程,评判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表现出她教学的高度自觉。这指南针、准绳是什么呢?是学科育人、教学育人。

     《葡萄沟》教学,20多年前,从总体上看,一些教学更多的是为知识、为分数,即使培养能力也只是处在表层;当然,教师也在寻找、践行自己的教学主张,彰显自己的教学技艺。但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常被干扰,被忽略,未能从根本上触及主张与风格的实质与内核。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育人,以育人为目的,以育人为核心,以育人为境界。学科育人,应当是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和准绳。

       这是《葡萄沟》教学“前世今生”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