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关照下的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研究
摘要:识字是语文学科的基石,也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环节。低年段学生在学习经验、能力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明显欠缺,教师要采用灵巧的教学方式,帮助低年段学生培养语言理解能力、强化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全方位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识字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日渐受到关注。陈先云先生已明确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框架,即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审美能力。识字是语文学科的基石,也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环节。低年段学生在学习经验、能力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明显欠缺,优化低年段识字教学,倍显重要。
一、注重理趣,培养理解能力
低年段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识字教学任务艰巨。汉字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的洗礼,本身蕴含了无穷的理趣,教师要善于挖掘汉字本身的吸睛元素,让学生真正理解汉字的内涵。
(一)字理推敲
长久以来,传统的灌输式识字教学,造成学生机械地记忆汉字的音与形,却“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忘得快”。教师可根据构字规律,进行字理推敲,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
如教授象形字“舟”字,教师先出示甲骨文“ ”,再出示篆书“ ”,并提示是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学生大致可以猜出这是什么字,教师相机明确“舟”指的是小小的船,“舟”字旁的字多与“船”相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直观感受了“舟”字的演变过程,同时对比了甲骨文、小篆、楷体的异同之处,自然而然地了解了“舟”字的形与义。
再如会意字“从”,教师先播放动画: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走,再出示“两个人”的简笔画,最后出示楷体字“从”。字理识字法能够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汉字,清楚汉字背后更为深远的意义,切实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
(二)情境创设
低年段学生理性思维尚欠发达,但感知觉十分敏锐,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展识字教学,创设视觉情境,让抽象的汉字变得生动立体。如《大小多少》,教师可以将生字和彩色图片结合,引导学生掌握“大、小、多、少”的具体内涵。在语文课件中,还可以利用动画演示生字的笔画顺序,或者将生字分解为常用部件,由熟字组成新字,从部分到整体,将汉字变得立体,利于学生对于生字的直观理解和接受。
根据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游戏情境的创设也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提升行动力,掌握汉字。如“吃苹果”游戏,老师准备一棵贴着若干生字卡片的苹果树,由学生读,读对就送给他一张,最后比一比谁的卡片最多。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有着巨大的魅力,能让他们在乐中学,获得学习汉字的成就感。
二、“授之以渔”,强化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识字教学应打破教材的局限,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合理运用汉字,强化语言的运用能力。
(一)贴近生活
吕叔湘先生认为:“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时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时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1尤其对于低年段小学生而言,他们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段,识字教学不应局限于狭小的课堂中,还应深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在游乐场里,可以让孩子看看乐园的指示牌、游乐说明;在马路上,可以多观察周围的公交站牌;逛商场时,可以留心观察店铺名、商品标签;即便回到家里,也可以认一认家人的姓名,甚至在动画片上也能看到许许多多的汉字……
为了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把生活物品带入课堂,如电器使用说明书、药物说明书、快递单、零食袋、包装盒等,让学生去交流,去阅读。只有把汉字真正融入生活,学生掌握的才不单单是一个个枯燥无味的字,而是赋予汉字鲜活的生命。
(二)学以致用
识字的一种重要目的是学会运用,小至为将来的阅读与写作打好基础,大至与生活对接、人际交往。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语言的运用中尝到甜头,获得自信。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播放带字幕的适合学生观看的动画片等视频片段,让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关注感兴趣的生字,先记在本子上,等上课时间再自由提问和交流。多媒体资源唤醒了静止的汉字,能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加深学习记忆,促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里识记生字。
如“小小侦查员”活动,让同学们相互“侦查”错别字,究其错误原因,同时对照自己的书写,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还能鼓励学生把数学的加减运算法运用到识字中,锻炼综合运用能力。如合体字“村、灯”等,可引导学生用加法来识记,“木加寸是村”、“火加丁是灯”。反之,可用减部件的方法。从二年级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已经学会的汉字记录自己的心情、发生的事件等,不会的字翻阅字典,积累新字,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三、启发推理,发展思维能力
叶澜教授曾说:“语文也是讲逻辑的。”2教师要理清低年段的识字教学结构,让识字教学变得有章可循,识字教学中涉及到的分析、比较、类比、概括等过程,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归类梳理
绝大多数的汉字都是形声字,常常以韵文的形式出现。如《动物儿歌》一课创设了形声字的语言环境,归纳了许多“虫字旁”的汉字。可以让学生先结合图片读一读动物的名称,再以“猜一猜”的形式反复诵读汉字,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些汉字的构字规律,接着根据发现的构字特点进行拓展延伸,如“虾、蚊、蛇”等,不仅帮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还能梳理出更多的“虫字旁”的汉字。以便学生再见到同偏旁的汉字时,能自主判断汉字的音、义。
统编教材中的形声字还常常以插图、转盘、字卡拼装组合等形式集中出现。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形声字归类较为直观,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分辨各组形声字在音、形、义上面的区别,掌握“形旁表意,声旁表声”的规律。二年级下册则需要追根溯源,能够理清形近偏旁、特殊偏旁的意义范畴,进行对比归类。如形近字归类,“洒”和“酒”,可以通过组词法,提升识字的综合能力。
(二)推理想象
李秉德教授认为有两种识字法,其中一种“是在识字过程中,不仅认识记住了个别的字,而且相应地认识到一些有关的汉字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之后,就可把所学的字记忆得更牢固,同时也可认识更多的有关的新字。”3
语文教材体现了不同的造字法,如象形字“口、手、山”等;指事字“上、下”等 ;会意字“看、明、休”等 ;形声字“桐、桂、桥”等。教师可以先归纳汉字的特点,再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联想、想象,自主发现、学习更多的同类型汉字,拓展其思维能力。例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集中出现了“雨、雷、雾、雹、霜、雪”这几个字,这些字都是“雨”字旁,并且都和“雨”或“水”有关,学生在比较归类后,再碰见“雨”字旁的汉字,便能自主推理想象汉字的音义。再如《树之歌》中归纳的一些汉字:“杨、榕、梧、桐、枫、松、柏、棉、桦、杉、桂”,这些字在同一篇课文中集中讲解,融学习新字和活跃思维于一体,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潜移默化,提升审美能力
鲁迅先生曾言:“汉字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4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繁复的结构中蕴含着独特的演变历史和美学价值,散发着无穷的语言魅力。
(一)形体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5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书写位置,并在书写中感受笔画的轻重长短、穿插避让,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低年段尤其要打好基本笔画书写的基础,如“横”有“长横”和“短横”,“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这些细微的差别彰显了汉字的美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汉字的形体美流淌于笔尖,升华识字品味,提升审美能力。
汉字的形体融汇着丰厚的美感,通过汉字的形体,便能感知其悠久的文化神韵,如“舞”字,看到它,仿佛便能看到舞者优雅的舞姿,或者丰收时人们手舞足蹈时洋溢出的喜悦。教师可以将识字教学融进精心创设的美学氛围中,如教学《小青蛙》中的“晴”,先用课件出示万里无云的天空,上面悬着一轮火红的骄阳,解说有太阳的天气便是“晴天”,以区分文中的“青、清、睛、情、请”。接着出示“晴”的金文、篆文字体,并拓展《风俗通》中有关文字,让孩子们感受到汉字的每一笔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二)文化美
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小学语文低年段教材新增了不少多元化的教学版块,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如“日积月累”收录了许多古诗、谚语、弟子规等。低年段学生的韵律感很强,韵文歌以及经典古诗都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养成。传统文化的韵律源于深厚的文化背景的支撑,探索汉字背后的文化和演变故事,能够启发学生体会中国汉字的魅力。
如讲解“祖”字 时,教师先演示偏旁“示”字的演变过程,解说这个字在古代与祭祀有关,含敬畏之情。相应地,学生也了解了“神、礼、祝、福”等字的文化内涵,加深了对“祖国”一词的敬畏感。汉字还蕴含着中国人的思维理念和价值观。如书写时笔画间的退让:左短右长、左小右大,只有把握这些规律,才能把字书写得和谐美观。比如“从”,二“人”相遇,左边的“人”礼让右边的“人”,“捺”变为“点”。正像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人与人之间恭敬谦让,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采用灵巧的教学方式,帮助低年段学生完成识字的基础建设,提高识字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全方位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去探寻灿烂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90.
[2]李政涛.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J].江苏:江苏教育,2009(04):5.
[3]李秉德.李秉德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59-160.
[4]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